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
立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战略定位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统筹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继续教育协同创新,推进职普融通、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本成果以“产城教协同共生”为核心理念,紧扣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升级与区域振兴需求,历经十年系统化探索与实践,构建了具有滁州特色的数字媒体类专业育人新体系。成果以“三融驱动、数智赋能”为实施主线,通过机制重构、路径创新与平台建设,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,形成了易复制、可推广、能落地的“滁职范式”(见图1-1)。

图1-1 基于“产城教协同共生”机制的数字媒体类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
“产城教”协同是破解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脱节问题的“融合剂”,它令产业成为教育升级的核心引擎、城市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域、教育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动力。在“产为核”层面,对标国家需要社会需求,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行业前沿标准,将全链条的区域产业服务模式“融汇”教学管理体系,完成培养方向与岗位需求的“无缝对接”。在“城为基”层面,深度对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,将城市文化名片、乡村振兴场景、文旅融合项目转化为鲜活的教学资源,让全流程的跨端资源项目“融构”实践教学体系,实现专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“同频共振”。在“教为擎”层面,创新构建“课堂+竞赛+城乡工坊”三级进阶路径,通过七大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,将全方位的思政培根育人“融接”核心课程体系,进而形成了从知识内化、项目仿真到社会服务的完整育人闭环。团队坚持以融促学、以融优教、以融助研,推动了人才培养从“学科逻辑”向“场景逻辑”的战略转型,孕育了各级各类成果并加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,实现了教育功能与城市功能、产业功能的有机耦合,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。
近10年来,数字媒体类专业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、全国“振兴杯”青年职业技能大赛、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奖200余人次、省部级奖400余人次,培养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、“挑战杯”创业计划大赛金奖(全校唯一)、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和数字媒体行业创新创业先锋等多名优秀学子。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、发表论文50余篇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,立项教育部育人项目1项、省级课题20余项,参与国家标准1项,获省级数字创意产业学院1个、省级教学资源库1个、省级精品课程3门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2种,获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二等奖2项、省级“高校助力乡村振兴”典型案例1个,开发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7个、校外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6个,团队成员拥有省级“教坛新秀”、专业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等人才项目。培养成效受到教育部高教司、人民日报等领导充分肯定,市文旅部门多次集中展宣,被中国教育报、新华网、山东教育台、安青网、滁州日报等主流权威媒体多次报道。
成果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:
一是模式上有偏差,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;
二是实践中存分离,教学资源迭代与数智技术发展形成代际鸿沟;
三是机制上未协同,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在育人环节中相互疏离。